春天里的西柏坡,草木生辉,生机盎然;滹沱河畔,水碧天蓝。
70年前,中央从这里进京“赶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70载栉风沐雨,70年沧桑巨变。太行山深处这个曾经封闭贫困的平山县小山村,依托老区人民的战天斗地、传承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脱贫致富,绿色发展,已然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乡村,在新时代的“赶考”征程中又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近日,本报调研组一行踏着西柏坡的奋斗足迹,追寻革命圣地的精神图谱,探究是怎样的精神力量绘就了这片热土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赓续“赶考”精神牢记初心使命
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来到西柏坡考察,他对这里的干部们说,“我们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给平山县干部群众莫大的激励。革命老区的干部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时刻以“赶考”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守信念、担当实干、造福于民赋予西柏坡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以“两个务必”铸强干部作风。“西柏坡是立规矩的地方”。我们在西柏坡时期,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完善了工作和决策机制,规范了政军各部门工作制度,提出了“两个务必”和“六条规定”,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作风和纪律建设。平山县作为革命老区,发扬老区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全面从严守纪律规矩上,时刻对标对表,坚持从领导班子做起,县委常委、县级干部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主体责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严肃政治生活,持之以恒反腐倡廉,深入开展专项整顿,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等一项项强有力的举措为平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县干部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在回顾历史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为加快发展积蓄强大正能量。平山县还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学习日,传承李家沟口村1948年开办的马列学院学员刻苦学习的精神,大兴学习之风,不断增强干部的干事创业本领,让平山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和勇于担当满满写在新时代“赶考”的答卷上。
以务实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赶考”答卷就是要发展产业经济。近年来,平山县直面产业“结构偏重、支撑单一”等问题,自觉践行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调结构、去产能,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7.0∶51.3∶41.7,三产比重首超40%,呈现出“电钢支柱、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坚定不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光纤光缆、林宏建材等7个新兴产业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博欧机器人、泽宏科技二期等6个高科技项目落地建设,民营敬业集团的增材制造(3D打印)已成为全球唯一全流程增材制造项目。据统计,民营经济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15亿元,利税8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26.6%。全县还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出了“4A”级以上景区11个,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石家庄市文化旅游资源和景区最多的县份。
以一心为民促进民生改善。环境美好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平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推进绿色发展。在境内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山古城遗址保护区、岗黄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四区叠加”的背景下,引导平山人民弘扬团结和奉献精神,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治理修复,让老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增加老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平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中等城市”的重要抓手,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8年,全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429元、8982元,同比增长8%、10%。全县民生支出33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78%,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项目支出达10.5亿元。
弘扬奋斗精神决胜脱贫攻坚
奋斗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涵。平山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矢志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了高质量出列、高水平巩固的阶段性脱贫成效,在2018年9月29日成功脱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
精准发力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农业园区+扶贫”。培育了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3家,所有贫困村成立合作社,带动“入社入园”贫困人口增收。二是“林果产业+扶贫”。依托丰富的山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建成了一批苹果沟、核桃谷等沟域经济产业带,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三是“乡村旅游+扶贫”。借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承办石家庄市旅发大会,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农家乐、小作坊、特色农产品、旅游服务等关联产业,推动“农村变景点、民居变客栈、产品变商品”旅游扶贫典型模式。平山县依托旅游及其延伸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逾10万个,2018年,仅西柏坡村就新增就业岗位230个。四是“光伏产业+扶贫”。抓住“国家光伏扶贫试点县”契机,共建成3个集中式、73个村级电站。以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军委无线电总台所在地西沟村为例,这个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历年来村民们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600余元,在2016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利用县移民办的资金支持,在村内建设了40组200KW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使农户每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五是“农村电商+扶贫”。县级建成综合服务中心,乡乡都有物流配送中心,贫困村实现电商服务站全覆盖。
改善环境全面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为优化人居环境,全县优先将贫困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对全县260个贫困村分批次打造;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对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87户247名群众,2018年10月30日全部搬迁到位,入住率100%,提前完成了搬迁安置任务;为完善基础设施,全县对农村水电路等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提升,260个贫困村主街道硬化亮化,村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实现“全覆盖”,717个行政村水质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创新机制夯实扶贫脱困长效机制。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按照“财政撬动、整合打捆、金融服务、项目争取、社会帮扶”的思路,整合各类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二是创新资金监管机制。为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严防扶贫领域腐败,在河北省首创了“检察扶贫网络监督平台”,对涉农扶贫资金进行全面、全程、实时、同步监督,有效保障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三是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创新实施了“5+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即时鉴定、农村居民免费体检和率先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课本费等特色保障措施,为贫困群众编织了多重政策保障网,为持续稳定脱贫打牢基础。
正是依靠这种务实担当的奋斗精神,全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城乡面貌变化、脱贫攻坚成效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2018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41.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68.2%、39.7%,增幅均居石家庄市第一。
发扬梦想精神展望壮美未来
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种追梦精神在今天的西柏坡、在今天的平山县也正在汇聚成全县人民干事创业、奋进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之后,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老区人民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天的平山县,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将这块红色沃土、共和国的发源地打造成更高水平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山水旅游城市,成为实现壮美未来的新的愿景。这也是老区人民践行总书记视察西柏坡的谆谆教诲、传承好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回答好新时代老区“赶考”命题的光荣使命。
平山县委、县政府深刻把握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分析区域发展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立了“打造市域次中心、建设中等城市”的未来发展的新的蓝图。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表示,要继续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丰富其新的时代内涵,奋力朝着“打造市域次中心,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中等城市”目标迈进,开启新时代老区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描绘平山美好未来的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心任务”,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两个重点发力”,将借势河北省文旅大会,在县城建设管理、全域旅游发展两个方面重点发力;“三个全面提升”,将全面提升脱贫成效、环境质量、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中央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革命老区平山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迎来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全面启动,以及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平山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驻足历史方位,平山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展望美好未来,平山完全有自信绘就新的山水画卷。
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西柏坡的干部和群众正是凭着这一股子追梦的拼劲儿、干劲儿,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旅发大会、生态环保、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一场场苦仗硬仗,一项项大考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昔日的革命老区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平山别样红”,这是今天的平山人民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新的期许,更是彰显了革命老区新一代追梦人的不懈精神和豪情满怀。